在漫长的汽车发展史中,半路杀出的行家不在少数,丰田早期是做纺织的,标致一开始是做金属研磨器具的,福特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最开始是“修灯泡”的,而更多的车企则是从摩托车起家,今天教授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靠摩托车起家的车企。
不过同样是摩托车起家,因为时代和经营理念的不同,各家的发展轨迹千差万别,有一步一个脚印做到行业标杆的,也有走捷径,经历短暂辉煌后又举步维艰的。
宝马
严格说,宝马是从造飞机引擎转行到摩托车然后再进入汽车行业的。
1913年,内燃机发明者尼古拉斯·奥拓的儿子古斯塔夫·奥托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了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古斯塔夫·奥托于1916年将公司转让。投资者将公司改名为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Bayerische Flugzeug Werke),然而它此时的名字缩写还是BFW,直到1917年公司重组,才正式更名为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即大家熟悉的BMW。
1917年宝马推出的第一部作品IIIa直列六缸发动机,在性能上完胜英法等国家发动机,投产后市场供不应求。但随着一战的结束,一纸条约让宝马陷入困境,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禁止制造飞机。
机缘巧合,宝马辗转进入摩托车行业,并且一干就是96年。
1923年,宝马第一辆摩托车R32诞生,搭载了宝马水平对置双缸“拳击手”发动机。当时这台494ml排量的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6.3kW,在它的助推下,重120kg 的R32最高时速可达90km/h。
R32一经亮相便轰动全球,并且取得大卖,从而帮助宝马从战后阴影走出来
宝马开始造汽车要追溯到1928年,当时在摩托车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宝马收购了艾森纳赫汽车公司,并且从英国奥斯汀汽车公司那里获得了奥斯汀7汽车的生产许可。
初入汽车行业的宝马当然还没有自己研发的产品,在1929年收购奥斯汀汽车后,宝马将奥斯汀汽车简单的换上宝马车标,便拿去市场销售,没想到市场反应不错。
1932年,在踏入汽车行业的第四个年头,宝马终于推出了家族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汽车3/20 PS。紧接着1933年,宝马推出了家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车型-宝马303,其直列6缸发动机和前脸双肾的设计可谓是宝马汽车的经典一直被沿用至今。
发展至今,宝马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和效益最好的豪华汽车品牌之一。
本田
熟悉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人知道,这位有着“日本福特”美誉的传奇人物,几乎一身都在和机械打交道。
1946年成立的本田,最开始从事织布机改良和生产,但资金耗尽的本田宗一郎很快陷入僵局,而新的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
危难之中,聪明的本田宗一郎盯上了摩托车。当时用于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废弃后堆满了仓库,得知消息的本田宗一郎廉价买下它们,并作为动力安装在自行车上。
这种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在日本广受欢迎,销量节节攀升,之前购进的微型发动机显然不够用。和机械打交道数年的本田宗一郎决定自己生产发动机,于是卖掉祖传家产,筹集资金,研发出了A型发动机。
虽然只是50cc的微型发动机,但这毕竟是本田的第一台摩托车发动机,所以意义深远。在摩托车领域稍有成绩的本田宗一郎决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于是“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成立,由此揭开了全球最大摩托车厂家的序幕。
事业蒸蒸日上的本田宗一郎并不满足现状,1959年本田参加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摩托车TT赛,并在参赛后的第三年就夺得冠军。
1966年更是创造奇迹,垄断了4个级别组的世界优胜奖,包揽了赛程的前五名。至此,本田从传统摩托车强国德国和意大利手中抢来了市场,奠定了“本田”家族的地位。
当然造汽车才是本田宗一郎的终极梦想,在摩托车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本田于1962年开始涉足汽车领域,并于当年同时发布了T360 Truck和S500两款车型。其中T360为小货车,S500为本田首款轿车,搭载了一台四冲程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160km/h。
后来本田相继推出了思域、雅阁、CR-V等家喻户晓的车型。目前本田已是世界最大摩托车生产厂家,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厂家,在最新一期《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本田汽车位列30位。
力帆
1992年54岁的尹明善靠当年卖书挣来的20万元成立了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后改名力帆),开始了摩托车制造。前半身和机械从未打过交道的尹明善因为不懂技术,所以想到了“借力起步,模仿上路”。
前期的轰达靠购买配件,组装发动机而赚取了第一桶金,当然在组装的过程中,精明的尹明善也让工人师傅们模仿生产一些配件,因此也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
在当时,国内发动机普遍只有50mL和70mL两种型号,其余基本全靠进口。于是“有钱'的力帆拿出50万,用于100ml四冲程发动机的研发。1994年,国内首款100ml四冲程发动机在轰达诞生,第一年变取得大卖,为轰达带来了1600万的利润。
尝到甜头的轰达在1995年拿出100万研发费用,开发出了国内首款100mL电启动发动机,结果又赚了1500万。
重视研发的轰达很快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巅峰期几乎每半年就推出一款国内没有的发动机,有些甚至是全球首创。有一段时间,国内主流摩托车企业都采用轰达发动机。
不满于国内市场的轰达在1998年取得民营企业自营出口权批后,便不留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2001年轰达出口创汇2.02亿美元,成为全国摩托车出口老大。
也就是在2001年,“轰达”改名“力帆”。同年,中国加入WTO,善于发现商机的尹明善似乎看到了新的蛋糕,面对利润日趋稀薄的摩托车行业,64岁的尹明善开始考虑转战汽车行业。
门槛过高的汽车制造哪是民营企业说进就能进的,被一纸“准生证”难倒的尹明善再次想出奇招“借壳造车”:通过收购一个有轿车“准生证”的车企,借它的壳造自己的车。
在经历收购重庆客车失败的教训后,力帆在2003年成功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并将企业名称改为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并在重庆北碚建设轿车生产基地,开启了汽车制造。
因为没有汽车相关的制造经验,所以厂房和生产线均由长春九院(曾为一汽-大众奥迪提供服务)设计,设备采自全球各地。
家族的第一款车力帆520与其说是自主研发,不如说是各地购买零部件,然后组装而来。其外形设计由上海同济同捷完成,模具由上海千缘提供,发动机购买Tritec 1.6L,变速箱由国内车企提供。这一逻辑和力帆早期组装发动机比较类似。
但汽车不比摩托车,前者动辄上万个零部件,想要让这么多的零部件做到万无一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在2004年就下线的力帆520,因为种种缺陷,迟迟未能拿到“准生证”,直到2006年才正式上市销售。
后来力帆又推出320、330、轩朗、x60等车型,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都如过眼云烟,很快就淡出国人视野。当年在摩托车上的模式并没有成功复制在汽车上。在今年前9月,力帆的累计销量只有0.89万辆,到了靠卖地过日子的地步。
同样是靠摩托车起家,但我们看到三家车企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本田、宝马因为创始人都是技术宅出身,他们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有时为了攻破一个技术难关可以不惜一切成本。力帆创始人严格说是一个嗅觉灵敏的商人,虽然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早期也投入不少研发费用,开创了国内发动机史上的诸多第一,但并没有在一个领域坚持下去,更不像宝马、本田那样把一个技术做精做透,或许对商人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
对于动辄几万个零部件的汽车来说,只有把技术做精做强,才能保证良好的品质,而品质则是一个汽车品牌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