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
易车
车家
现在的新车有个共同的特点:同样的价格级别下,尺寸越来越大,配置也越来越高,各种智驾之类的配置基本上是能塞多少就塞多少,但很多人仍然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在车子性价比看起来越来越高的当下,为什么能在市场上真正杀出一条路,做到持续热销的,往往还是那么几台车?明明在同价位,有其他车比这些车配置更高。同配置也不缺价格更低尺寸更大的选择。
但为什么卖得好的总是少数几款车?又或者说,为什么小鹏P7+这么一台刚上市没多久的新车,就能在这个一片血红的市场中轻而易举地脱颖而出,而且持续热销?P7+这台车,到底有什么魅力?
最近的一场活动,把这个问题给彻底说清楚了。
这场活动其实和我们过去参加过的研讨类,或是媒体交流会之类的活动都有点不一样,在大多数活动中,向媒体分享车子的主体一般是车企本身,但小鹏的这场活动,向我们分享的主角是车主们。而就我们现场观察可见,车主们对于P7+这台车产品力的解读,其实还是很务实的。
首先,P7+吸引这么多人选购的第一个优点当然是颜值,不止一位车主明确提到,当初在选车犹豫期,就是被P7+的外观打动,甚至有车主直言不讳,当初在选车的时候自己其实有两三台车拿不定主意,但老婆或孩子喜欢P7+的外观,点名要买它,于是就买了。
别笑,这是很真实的中国家庭购车群体的购车思维。P7+是一台大空间型家用车,和偏运动风格的P7调性是完全不一样的。P7+既然定位是家用型车款,那么在外观内饰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真正的家庭用户到底会怎么选车这个问题。
成功让用户下单买车,这其实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一款车能不能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作为一台家用车,它除了空间足够大,座椅变化足够多,乘坐体验足够舒适这些现在已经是非痛点的需求外,P7+这台车,能吸引那么多用户喜爱,用户粘性能这么大,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让用户对一台车产生粘性,高粘性,甚至形成自发性的推广,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要让用户用得舒服。用得舒服四个字看起来轻描淡写,但要做到,做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里我想用自己某一次试驾P7+的实际经历和大家具体聊聊,P7+这台车到底是怎么做到“用得舒服”的。
那是一个陌生的,交通极其混乱,路网设计让人头皮发麻的城市。在提到P7+之前,我甚至连从酒店出发到提车点短短一公里的路程,都需要全程步行导航,而且中途甚至还走错了。就这么一个地方,当我开着P7+穿梭在那完全陌生且路况极其复杂的街道上时,我的感觉并无一丝不安,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安全感。关键在于,P7+整个导航系统无论从UI的友好程度,还是对于每一个驾车途中有可能走错路,或者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都有非常直观且明确的提示,你是能很清楚地知道,你现在在什么路上,接下来要切哪条车道,多远之后要切辅路啥的,一切都非常直观。
而且P7+不仅视野极好,在简单到你拨个转向灯,车子都能知道你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是想要连续变线,还是只想变一条车道,甚至在车机的辅助提示都不一样。也许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说的都是这么细节的东西呢,但这其实就是最关键的问题,很多新车在智能座舱这块表面上配置拉满,但你真用车会发现是没有细节的,这些智能座舱并不能帮助你更好地驾驶,不能帮助你开车变得更轻松。
但P7+做得到,又或者说,小鹏做得到。一款新车要获得用户的认可,要形成粘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问题,而我上面说的这一大堆细节,甚至你可能觉得不值得拿出来说的细节,就是用户体验的关键。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P7+,是小鹏多年来在这方面深耕的质变产物了。我还记得早在2015年左右我就长时间体验过初代G3(初版车,不是后来的G3i)。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来看,初代G3在智能化程度上已经比当时小鹏的最大竞争对手威马强不少了,而且G3这台车尽管当时尺寸比EX5小一圈,但开起来给人的那种“智能感”,是比当年仅有的一两个国产对手更强的。
可以说,这种强调细节,一开始就是小鹏车型的基因。也难怪到了现在,P7+会如此受到车主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