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市场SUV被炒的火热,近些年增长势头最猛的也是SUV车型,但是单论细分市场的销量老大,其实还是紧凑型车;轿车销量榜前十名中几乎全为紧凑型车,而BBA紧凑型车产品的销量也不错,奥迪A3在2019年全年销售了8.46万辆,奔驰A级则为6.88万辆,即便是销量不那么亮眼的1系三厢,去年全年销量也达到了4.37万辆。
然而细心一点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除了BBA之外,其它豪华品牌厂商似乎对紧凑型车并不感冒。
笔者大致整理了一下主流豪华品牌轿车的布局情况,BBA车型在紧凑型市场布局的产品较多,而非BBA豪华品牌几乎无布局,虽然雷克萨斯有CT,沃尔沃有V40,但这些车型的技术更新和换代也比较慢,显然不够被厂商重视,为什么十多个豪华品牌汽车,为啥只有BBA热衷于做紧凑型轿车呢?
在笔者看来其实就两个原因:溢价能力和产品数量。
BBA在中国市场的溢价能力大于其它品牌
何谓溢价能力?举个例子,两台尺寸相近性能表现差不多的车,一台挂着哈弗标,一台挂着丰田标,如果卖一样的价格,我相信多数人都会选择丰田。即便这台丰田比哈弗贵3万,可能还是会有不少人选丰田,这就是丰田的溢价能力。
经常有人说大众的车标值5万,就是形容的大众溢价能力高的表现,因为品牌受认可,即便是车价贵性价比低,依然有很多人去买它,而BBA车型也具备这样的溢价能力。
做一个对比,宝马5系最低配车型比沃尔沃S90最低配车型贵了5.4万,但是配置上沃尔沃S90却多出了自适应巡航、全景天窗等诸多高科技配置。而且S90优惠后的裸车价不足30万,但是在这样的巨大价格优势下,沃尔沃S90的销量仍然不及5系的一半,这就是溢价能力差距大的实例。
那么溢价能力差距和做不做紧凑型车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作为一个豪华品牌,保持一个合适的价位才能保持品牌的高端形象,试想一个如果一个豪华品牌的车型卖到15万这种大多数人都买得起的价位,那还有什么高端豪华可谈。
二线豪车的中型轿车起步价就在28万左右,再加上几万元的优惠,低配车型裸车价已经是20万出头,这价位已经代表了二线豪车入门车型的价格,如果价格再低于这个价,就会像DS和WEY一样,号称豪华品牌但是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范围之内了。
参考一下如今奥迪A3和宝马1系三厢的价格,它们标价都在19-26万之间,实际优惠3-4万,部分地区最低15万就能买到一辆入门款的奥迪A3,而一辆普通的合资品牌紧凑型轿车价格大致在8-12万元之间,紧凑型轿车市场上留给二线豪华品牌的空间很小,如果二线豪华品牌也要做紧凑型车,那么它们的产品的价格必须低于BBA的车型,那利润空间自然就更小了,毕竟紧凑型轿车本身就得靠走量来挣钱。
而且更现实的是,十几万车型的消费者更看重的往往是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对于品牌的认可没有那么高,所以二线豪车不具有性价比优势。
简单地说,在利润率不高的紧凑型轿车市场拼杀,不仅不好挣钱,还容易把高端品牌形象砸了。
BBA的产品数量更丰富
在BBA的产品序列中,紧凑型车型很多,比如说奔驰的A级两厢/A级三厢/CLA和B级,宝马的1系三厢/1系两厢/2系旅行车等,乍一看BBA很热衷于做紧凑型轿车,其实不然,它们在产品数量上相比较其它豪车本身也具有碾压优势,在中型和中大型车市场,它们往往都布局了超过2款以上的产品。从小型车到大型车都有在售车型,广泛布局产品是一个汽车品牌必然的趋势,紧凑型车只不过是它们规划中的一部分。
再看看其它豪华品牌的产品数量,相比BBA真的算很少了,一个级别往往只布局了一款车型,大型车市场上也少有车辆涉及,在这种情况下,二线豪车承担着品牌向上的压力,布局紧凑型车也就无暇顾及了。
简单地说,产品数量本身不多,对于紧凑型车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自然也就兴趣不大了。
总结
自身溢价能力不足就意味着二线豪车必须用低于BBA车型的价格提供产品,而如果造紧凑型轿车来卖,价格自然不高,这样对于品牌形象有一些拉低,而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头投放产品可能会使得研发费用打水漂成本都收不回来,因此二线豪车对于这块市场往往是慎之又慎,所以想在紧凑型市场里买豪车,还是老实购买BBA车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