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势力造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蔚来、小鹏、威马、合众,这些品牌正在努力占取新能源市场份额之时,车主还在它们旗下的车型之中考虑选择哪款更值得入手的时候,有些新势力车企却涸泽而渔,甚至从消费者的眼中淡出。
那这些神一般说再见就真的再也不见的新势力造车企业,对比占据新能源市场份额前五的车企,是什么导致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造车命运?
踏入2020年新的一年,在浩浩荡荡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当中,仅有蔚来、威马、小鹏、哪吒、几家企业的交付数量较为可观。不过即使是这些已完成交付的企业,它们2019年的销量也不是非常乐观,按交强险上险数量计算,仅蔚来、威马、小鹏几个品牌的上险数突破万辆。
虽然说这几个品牌车型的交付情况对比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比起部分造车新势力没有现车交付,只能不断通过广告宣传方式搏取消费者眼球的行为,就靠谱得多。
这些品牌在车型交付上有困难,原因说也简单,主要面临的就是销量和资金的压力。没错,造车技术是可以通过时间、引进人才方法解决。目前新势力造车的实力与传统汽车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造成交付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新势力造车要消除这些差距,未来肯定要经过一个和传统汽车企业相互融合、学习,共同进步的阶段。
类似蔚来、小鹏这些企业还在忙于应对提高交付数量而感到烦恼的时候,却有一些品牌却游走于能不能活下来的边缘。2013年10月成立的游侠汽车,其将近7年时间内的销售业绩,与上面所说的几家新能源企业相差甚远。
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游侠汽车,可以称得上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元老级”企业。在2015年7月的时候,游侠汽车曾上演过一场在行业内引起小轰动的发布会,旗下首款四门电动轿跑“游侠X”概念车亮相发布现场。但从此之后,游侠似乎就停止了新车量产的脚步,到目前为止再也没有推出任何产品。
游侠汽车作为“PPT造车鼻祖”,始终并没能顺利地度过“七年之痒”。正所谓“不打没准备的仗”,在这个以产品说话的行业中,没有合理规划车型发展最终很可能就会走向衰败。
新品频发的云度造车
与游侠汽车单一的产品线相比,云度造车的新品发布频率可以媲美手机厂商。2017年10月云度π1上市,2018年3月云度π3上市,如此紧凑的新车上市频率,几乎让云度汽车在当时成为了新势力造车的标杆典范。
但是国内市场总是公平的,销量数据就能说明一切。2018年发布的π3车型,直到2019年为止也没让云度这个车企月销量超过四位数。虽然新品推出周期短,但车型缺乏新意,市场竞争力的不足成为了云度这个车企夺命的短板。
A00级别纯电车型标杆——知豆
有一辆A00级别纯电车型的“典范”,某个时期里还是大多数车主手中的最爱,它就是知豆。新车上市之后,大量的知豆D2就被引进城市,这款可以随意穿梭在城市街道上的微型车,成为了知豆第二款纯电车型的代表作。
在当时,知豆还以年销售4.3万辆的成绩,在国内电动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中位居第2位,将许多同行甩在身后。而且,知豆还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榜中夺得第6名。
2017年9月,这家销量节节走高的车企收到了法院的一份判决书,当时网上更有消息传出知豆电动车低价销售的秘诀——“骗补”。据说知豆每销售一辆车,来自地方政府和国家的补贴就超过了车辆本身售价的50%。那就是说,卖车只是知豆的“门面生意”,真正的利润来自于新能源政策下对车辆的补贴收入。
不过要注意的是,国家补贴并不能及时到位,要延后好几年才会发放,所以资金链断裂后这家估值曾有80亿的车企,最后只能以1亿多元被拍卖。
其实,新势力造车与传统造车不变的是,产品质量与造车技术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时间安全认证机构E-NCAP就公布了最新一期的碰撞测试成绩。来自爱驰品牌下的爱驰U5,最终在安全性方面的得分率仅为55%。从爱驰旗下这款车型的碰撞结果分析,就新势力造车企业来说,掌握提高整车性能的制造技术显得尤其重要。
同样是一家受技术瓶颈影响的车企,理想造车的速度有点快。从交付第一辆车开始,不到一个月就申请IPO,这样的造车速度会不会快得有点夸张?201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理想汽车一直在做IPO的前期工作。据说,理想汽车赴美IPO成为了企业能否继续存活下去的关键一步。
资金对企业发展固然重要,但部分车主反映新车在高速路无法提速、动力电池报警、行驶中仪表黑屏的这些问题,对理想造车来说,要走出技术瓶颈似乎更加迫切解决。毕竟在汽车市场整体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只有注重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的企业才有可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在2019年前十一个月中,在蔚来、威马、小鹏都达到破万交付的情况下,理想汽车创始人公布了理想ONE车型的首月销量数据:生产1530辆,其中交付超1000辆。对于成立四年半的一个车企来说,这样的成绩还是让消费者觉得挺有盼头的。
留给新势力造车企业选择的路似乎并不多。在当前国内市场环境下,除了保证持续的资金流之外,它们更加应该将重心放在优化产品质量和解决技术瓶颈上,这也是传统车企同样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难点也成为了新势力造车企业在这场销量比拼的游戏中,最关键的决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