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一视同仁的原则,国内消费者对于一款车是否海内外同步,有着非常固执的偏见,无论是什么车如果海内外配置不一,总要被黑上一把不厚道。因此,“中国特供”便成为了一个负面词。
而如果是在动力系统上区别对待,则更让国内的人反感,毕竟三大件才是大多数人选择三大件的原因。但实际上,有非常多合资车型在动力上都“中国特供”,虽然被人骂的不惨,但实则是却是有苦难言…
早在新一代雅阁上市前,对于2.0T雅阁的猜测已经风起云涌了,不过,2018年4月、8月接连上市的1.5T、2.0L混动车型,宣告了2.0T雅阁与中国的无缘。而在时隔数月后,2.0T天籁的上市还补了雅阁一刀。
本田党换种说法,其实就本田发动机党,核心就是在于本田的发动机,2.0T的缺失确实让部分本田迷大失所望。不过不只是本田让粉丝失望了,而相反,粉丝也让本田失望过。
第八代雅阁上市时,就给本田迷们带来了一款重磅机头——3.5L的V6发动机,最大马力达到了280Ps,最大扭矩339N•m。这套动力也在当时直接碾压了凯美瑞、天籁等竞争对手。
不过,伴随大马力而来的还有大价钱,这款V6版本雅阁最终卖出了33.98万元的高价,放在如今就是对飙宝马3系了。而这也注定了这款车只能成为限量款,最终第九代雅阁上市后也老老实实回归家用,也算是看透了国内的本田粉。
都说2.3T的Mustang是野驴,只有5.0L V8的Mustang才能称之为野马,但嘴上充斥的嘲讽,也抵不过身体的诚实。从购买人数上看,2.3T版本的Mustang车主要远远多于5.0L版本的 Mustang车主。
一方面,两个不同版本之前的没有配置差异,区别仅限于发动机以及外观细节部分,但这样的差异之下,价格却相差了20.7万元。如果是与其他跑车横向对比来看,20.7万元的差价并不大,如保时捷911的3.0T和4.0L版本,差价都在50万元以上了。
但Mustang始终是个入门级跑车,也可以说是让人可以花较少的钱,装最大的B。在2.3T动力足够用的情况下,5.0L不仅显得价格昂贵,况且高油耗、车船税等后期附加费用,同样是影响购入欲望的原因。那些喊着2.3T是野狗的,想必也没几个真是5.0L的车主。
与较为圆滑和善于调研的大众不同,宝马当初在国内引进了一大批顶级车型,比如125i、335li、335gt、550gt,以及X5 50i、X6 50i。大多数宝马在刚引入之际,都把当时最顶配的动力系统也一同引入了,然而…
最后这些顶配车型几乎都是无人问津,乃至于如今3系最高规格只有330,全新上市的宝马X3也没有海外版的V6发动机版本。
以2017年初上市的宝马1系为例,最初宝马1系配备了3套动力总成,分别是1.5T的118i、2.0T的120i、125i。然而事实上,125i的指导价已经高达31.98万元,相当于宝马3系的低配价格,销量也可想而知。
而到2019款时,就已经不再配备B48A20D这台2.0T高功率发动机,只剩下1.5T和2.0T低功率两套动力总成。不过有人会发现,2020款宝马1系中,又出现了125i版本,实际上这也是过去的120i改了个称谓,还是用着2.0T低功率发动机。
和放了我们风筝的2.0T雅阁不同,本田家族的另外一款经典车型思域SI却是实实在在出现过。与雅阁这类偏行政家用的相比,思域更具有轿跑情怀,因此推出性能版本也就更理所当然。
第九代思域的最后一次改款——2014款中,就推出了思域SI版本。其搭载2.4L排量i-VTEC发动机+6速手动挡,最大功率207马力,最大扭矩235牛•米,并且还配备限滑差速器,绝对是本田粉当时最好的玩物。
然而这台售价不足20万元,还限量生产6800台的思域Si,最终还是面临卖不出的情形。直到第十代思域上市后,思域Si还是保持在售状态,甚至落地价也只要18万元,最后只能寥寥收场。
对于本田而言,思域Si只是在换代前夕,产品力最低潮时才有所布局。加上其限量生产也能看出,思域Si更多只是试探性车型,以此来观察国内车主对于本田性能车的热衷程度。如今得出答案后,思域也不会再考虑引进Type-R版本了。
通常来说,一辆车的价格是与大小挂钩的,比如10多万买辆smart,周围的亲戚家人估计都忍不住说上几句。同样,如果你拿着家里给的20多万买了台高尔夫GTI,你爸估计也会拿着棍子问“高尔夫不是10多万吗,剩下10万元哪去了”。
言归正传,除开极少数钢炮党外,大多数人愿意花10多万买台高尔夫,更愿意20多万买台实实在在的B级车。况且如果单纯追逐动力,高尔夫GTI 6.9秒的百公里加速也并不是只此一家,更便宜的菲斯塔就有媲美的动力表现。
但与上述这些已经停售的车型不同,起码如今高尔夫GTI还在正常出售,只不过也是作为高尔夫的图腾的车型。只要有GTI在,高尔夫就不会认为是一辆两厢车,而是有着GTI印记的小钢炮。
都说大众研究中国人,但大众也并不是每一步的稳妥前行,大众旗下的斯柯达明锐就放肆了一回。大家都热衷追溯宝马3系、高尔夫、卡罗拉的历史,但对于诞生于1959年的斯柯达明锐,那长达60年鲜有耳闻。
而作为现代化后的第二代明锐,也刷新了各项销量纪录,成为了一款全球热销车。当然,和前面很多车型一样,第二代明锐在产品末期也皮了一回,推出了搭载2.0T发动机的明锐RS版本。
当然了,结局自然不用说,即使是大众宝来、朗逸同样无法支撑起21.09万的售价,何况是在国产影响力更低的明锐,因此明锐RS也只出现在2010款上。以斯柯达作为试验田,即使失败了影响力也更小,不会对大众品牌产生太大负面作用。
其实网上叫嚣这些冷门车型上市的,无非是一众网友以及各种媒体,然而喊得响不一定会砸钱买,真正买单的往往是那些潜在车主。因此,被舆论引导后的结果就是车企推出高阶版本,最后却发现无人问津。
无人问津的原因也很简单,车价以及超出了这车型的特有价格,就好比人们对朗逸的认知是10多万,对迈腾的认知是20万,对3系的认知是30多万。
这些车是好车吗?毫无疑问,无论是口碑还是销量都印证了这点。但如果你推出一款20多万的朗逸,则已经超出人们对这款车的预期了。无论动力再强,用料再高它还是台朗逸,人们也不会为了他花费20多万,而放弃升级更高级别的车型。
也就是说,上述这类车很大程度上就是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
此外,很多车型为了提升自身定位往往都在动力上升级,无可厚非,动力的升级是最为简单的,无需二次投入研发经费。但大马力往往是闻着香,吃着淡。
也就是说实际生活中很少需要用上300、400匹马力,大街上大多数还是100多匹马力的家用车。这样一来,多花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用来提升动力,就成了一笔不太值当的买卖了。
此外,交通状况也注定了这些所谓的性能车很难有出来,堵车、红绿灯、限速,都相当于给性能车戴上一双双脚镣,让其寸步难行。加上油耗、车船税这些后期因素,权衡之下,消费者自然会为自己的钱包做出最好选择。
前面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所解读的,如果从车企的角度出发就更容易理解了。像宝马、本田、大众之类的品牌其实已经针对市场作出了深度调研,而从实际出发,也小规模地推出了性能版本。
最后,用销量组成的调研结果也告诉了他们,这一套在国内行不通,后面即使顶着被骂的压力,也不会再拿销量和口碑来冒险了。与其不断提高车型的调性,还不如下沉价格,比如推出三缸发动机的宝马X1,只要价格到位了,同样闻着臭吃着香。
其实卖不好并不怪消费者,也不怪车企,只不过是错的地点遇见错的人。而这些失败的案例也告诉了车企,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不是多强的动力,多高的逼格。而是足够物廉价美,如今销量好的车,恰恰也是抓住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