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涛激流了多少车企故事,几经波折,能在岁月的滚滚洪流中存活下来的车企只是少数。发展至今,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品牌已经形成了思维固化,也懒得花时间去了解一个全新的品牌。
不过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让国内汽车市场这块蛋糕充满“诱惑”,以致于造摩托车的、做空调的、搞互联网的都争相来"掺和"一下。对于这些缺乏沉淀的全新品牌来说,“讲故事”似乎成了立足行业的捷径。
宝沃、名爵、斯威这些挂着国外标的国产车,凭借一手的好故事,不仅混得个好出身,而且价格也卖得高。
“德国”宝沃
查看历史,当年的宝沃确实是响当当的德国大品牌。1919年成立于德国布莱梅的宝沃,产品多样,涉及乘用车、卡车和巴士等,行业内率先引入空气悬架和3挡自动变速箱。在上世纪50年代鼎盛时期,年销量突破100万辆,超过当时德国60%的出口份额,一度成为德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制造商。
但经营不善的宝沃汽车在后来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1961年,不莱梅政府在银行的推动下,对宝沃实施了强制破产。汽车界的一代天骄就此陨落。
破产后的宝沃,人走茶凉,工厂、技术、研发团队和技术人员基本被宝马、奔驰收入囊中。
距离宝沃破产近半个世纪之后的2005年,宝沃汽车创始人卡尔·博格瓦德的孙子克里斯蒂安·博格瓦德(Christian Borgward)开始了长达10年的品牌复兴计划。
在2014年,来自中国的北汽福田以500万欧元完成对BORGWARD的全资收购,并于来年3月的日内瓦车展上,宣布正式回归。
但明白人都知道,此时的宝沃已非彼时的宝沃,对新世界的认知可谓是一张白纸,更谈不上什么技术沉淀。不过对于急于进军乘用车市场的福田来说,这些似乎都不重要。
在当时国内SUV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征战商用车市场多年的福田汽车对SUV市场早已虎视眈眈,但创造一个新品牌与对手对抗并不容易。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来说,福田自然明白“想出名就要有故事”的道理,而宝沃的故事和梦想恰好就适合中国的舞台,况且还流淌着德国的血液,这正好符合福田的胃口。
严格说,宝沃只是一个挂着国外标的国产品牌,其生产和研发基本在国内。工厂位于北京密云,主要研发中心在北京,位于德国的研发中心只是进行外观设计罢了。
在产品上,和早期的国产品牌如出一辙,主要靠逆向研发。其中BX7的主要机械架构逆向研发大众途观,四驱系统由博格华纳提供,发动机模仿大众EA888,变速箱来自爱信第二代6速手自一体。
因为借鉴和采用了诸多德国车元素,并且调校也偏德味,所以整体的行驶质感有一种德国车的味道。
凭借着动听的故事和一定的德国车质感,宝沃在前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随着“谎言”的揭穿,消费者开始反感这种挂洋品牌卖高价的做法,销量自然出现下滑。
故事编不下去的宝沃,开始转变方向,在家族的另一款车型BX5的宣传上,已经用“德国品质”取代之前的“德国品牌”。但头铁的宝沃仍不承认自己是国产品牌,而且定价仍不便宜,消费者显然不买账,销量依旧直线下滑。
随着销量的下滑,公司的财报自然不会“好看”。据资料显示,宝沃在2016年净利润亏损了4.84亿、2017年亏损了9.85亿、2018年亏损了25.45亿,三年总亏损高达40.14亿元。而截止至2018年8月31日,宝沃总资产为123亿,负债为77亿!
面对连年的亏损,“财大气粗”的福田也开始招架不住,于是以40亿人民币将宝沃67%的股权转让给了神州优车及其合作伙伴。
“意大利”斯威
斯威(SWM),意大利摩托车品牌,创办于1971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谓红极一时,并跻身欧洲三大越野品牌,受欧美广大越野发烧友的喜爱。
但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倒闭。2014年,来自中国的摩托车“大亨”重庆东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斯威品牌。
在收购不到两年后,鑫源控股便于2016年7月在北京发布了SWM斯威汽车品牌,同年8月上市了家族首款SUV——斯威X7。
相比于宝沃,斯威在汽车方面的技术积累就更少了。而就在公司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斯威X7就匆匆上市,如此短的研发周期不觉让人对其产品质量打上问号。
因为研发周期短,再加之缺乏造车相关的经验,所以斯威X7更像是一款东拼西凑的车型,外观借鉴宝马X1,大灯的设计更是如出一辙。动力采用技术比较老旧的1.8L发动机,匹配5MT变速箱。
缺乏核心技术再加之东拼西凑,使得斯威X7的质量堪忧,做工差、油耗高、噪音大是车主反馈最多的问题。
而后推出的斯威X3、斯威G01等产品仍然不受市场“待见”,2018年斯威品牌全年卖出5.65万辆,仅完成目标的一半。而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为2.07万,下半年因为情况不乐观,斯威汽车已连续几个月未公布销量。
“英国”名爵
MG的全称为Morris Garages(中文:莫里斯车厂),由英国人威廉·莫里斯于1910年在英国牛津创立,最早是一家汽车经销商。出于对汽车的热爱,莫里斯后来从转行做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其制造的MG跑车更是填补了英国汽车在跑车市场的空白。早期的MG可谓一帆风顺,并且在英国汽车史上的辉煌篇章,威廉·莫里斯也因此被称为英国汽车工业之父。
从1924年成立至今,在MG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少经典跑车,在它们的簇拥者中不乏有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这样的王室贵族。
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MG多次易主,从英国利兰集团到英国航空公司再到宝马,接管者一个接一个,但MG一直处于被冷落的边缘,工厂倒闭,工人出走,甚至一度陷入停产的困窘。
在宝马手中没有多少建树的MG和罗孚两个品牌于2000年被凤凰财团收购,并将两个品牌重新整顿,改名为MGR集团(MG罗孚汽车集团),但这一更名并没有给MGR带来运转。在苦苦坚持5年后,债台高筑的MGR于2005年4月不得不宣布破产。
不过很快,MGR就等来了中国的买家。其中上汽收购了罗孚75、25等车型和部分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后来在罗孚原车型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自己的车型。不过因为没有获得罗孚的商标,所以就改成了现在的荣威车标。
而南京汽车则用5300万英镑购买了MG品牌以及工厂里的生产线和4507台生产设备。
2007年4月,上汽集团全面收购南京汽车集团,上汽也顺理成章成为了MG的新主人。合并后,MG和荣威两品牌共享技术平台,但品牌不合并。荣威主要走公商务和家用路线,MG则走运动路线。
在并入上汽之后,MG推出了售价17.16-20.16万元的MG7,这款基于1998年罗孚75打造的车型,因为技术老旧连自动变速箱都没有,销量的惨淡自然是情理之中。
而后推出的MG 3SW也是前以罗孚25为原型,针对国内改良的两厢跨界车,因为技术、品牌力和销售网点的原因,MG 3SW的销量依旧不好,在2008年上半年整个家族也就卖了2462辆。
可以看到,刚进入国内的MG,基本在吃以前的老本行,但因为在被上汽收购前的MG已经沉默多年,技术上早已“江郎才尽”。国内早期的MG产品也被网友吐槽:“国产的品质,合资的外观,进口的价格,销量能好吗?”。
显然,对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MG来说,想要靠老旧的技术去打开国内市场几乎不可能。所以基于MG和罗孚的老技术和平台的自主创新成为了MG“续命”的唯一出路,从2011年诞生于上汽“Global Zero”平台的MG3开始,MG和英国已经渐行渐远,尤其是2016随着MG英国工厂的关闭,MG与英国差不多彻底了断。
如今MG畅销的车型和名爵ZS,发动机来自上汽泛亚技术中心,外观由“网红”设计师邵景峰领衔打造,车机系统由阿里助力完成,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产车。
彻底国产化之后的MG,也未必是件坏事,至少销量表现靓丽。在2018年,名爵销量达27万辆,同比增加100%。虽然销量不错,但希望它的价格能够向其他国产品牌靠拢。
诚然,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想要在高精尖的汽车行业立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讲故事和挂“洋”标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还能卖个好价钱。但汽车最终看的是产品力,如果前期把自己拔太高,技术和品质又达不到相应的高度,那么站得越高就摔得越惨。
现在已经是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那些挂着外国车标,卖着高价的国产车,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