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汽车销量出来后,总能听到“xx车销量暴涨,同比增长了xx%”,但是,在一大批歌舞升平的景象中,却出现了不少落寞的身影。当然了,它们不会大肆宣扬自己销量跌的有多惨。
教授通过中汽协的数据,选自今年8月和去年8月的销量进行对比,发现了有不少车型的销量相比去年下跌严重,有些甚至只有去年同期销量的1/1000。下面,我们分析下这些款车型暴跌的原因。
月销1辆是什么体验,这个问题恐怕只有科鲁兹能回答了。不过这也不少第一次出现如此尴尬的销量,在今年6月份,科鲁兹的销量也曾卖出了个位数——9辆。
主要原因是科鲁兹车型过于老旧,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和几年前的车款都相差不大。加上油耗过高、底盘过硬等问题,造成了今年销量的进一步下滑。
法系车今年卖的有多差?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上半年,标致雪铁龙在华销量下滑了60.62%。8月份销量最好的法系车是雪铁龙爱丽舍,但仅卖出1252辆,排在所有轿车中的97位。
而雪铁龙C4世嘉只是法系车销量崩坍的冰山一角,月销量2辆,今年1-8月销量1004辆,对于10-15万元这一最畅销的级别而言,都是非常失败的成绩。
去年8月,捷达销量突破了3万辆,仅次于朗逸和轩逸,但今年下半年开始,捷达的销量就已经开始逐步下滑了。但捷达的暴跌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今年9月,捷达的后继者——捷达VA3已经正式上市。
相比于老款捷达,VA3在配置方面进行了大升级,这使得过去捷达的潜在用户,如今都把目光移到了捷达VA3身上。加上一汽-大众对于捷达开始逐步减产,进入到停产在售状态,未来VA3将完全取代老捷达。
去年8月,科沃兹销量还挤进了前十,但在今年换代后,科沃兹的销量却开始一蹶不振。从原因上看,相比老款科沃兹动则3万的优惠,新款科沃兹优惠较为稳定,不少消费者都在进一步等待价格松动。此外,科鲁泽的上市,也分流了很多科沃兹的潜在客户。
作为吉利轿车的主力车型,吉利帝豪GL承担的是帝豪更上一级别的领域。不过,帝豪销量想比去年下滑了50万辆,帝豪GL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一部分原因是,同价位的吉利缤瑞上市,分流了其一部分销量。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帝豪GL存在变速箱异响、发动机异响、变速箱顿挫等问题,让人对其失去信心。
从15358辆到1388辆,只用了一年时间,威朗的滑铁卢可以说来的有点突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动力搭配不太妥当。1.5L匹配6AT,而1.5T匹配双离合,如果买1.5L,动力未免太差了,而如果买1.5T,三缸+双离合未免让人产生顾虑。
不过,关从销量上否定威朗并不客观,新款威朗刚刚在9月上市,而新车上市时销量必定会陷入动荡期,目前的销量并未展现威朗的真实水平,未来待威朗优惠幅度逐渐放宽后,销量也会水涨船高的。
看到销量暴跌成这样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310W把310销量吃了”,但其实并不是,310的销量统计是包括了310W在里面的。
但销量下滑并不是无缘无故,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汽车金融的普及,很多人的购车倾向已经提高到7、8万以上区间。并且310主力配置为手动挡车型,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提高了一定的门槛。
与荣威i6一脉相承的还有名爵6,不过互为表亲的两款车目前过得都不是很好,荣威i6的销量更跌倒了去年同期的近1/3。
原因上看,目前如火如荼的自家兄弟——荣威i5的出现,确实对摊薄了不少荣威i6的销量,不过,荣威i6 PLUS的上市,也开始有意与i5划分界限,形成高低搭配的态势。
6.98万起售,顶配不到11万,性价比如此之高一台SUV,如今却根本不会出现在人们的选车列表中。海马S5卖的如此惨淡,一方面是因为本身产品力不足,并且在宣传投放、经销商分布方面也越来越紧缩,最终导致销量触底,甚至卖房续命。
月销8000多辆放在所有SUV中其实并不是很差,但要知道的是,传祺GS4在去年8月可是排在第三名,仅次于哈弗H6和途观。
而如今传祺GS4销量的暴跌,一方面确实是其双离合车型问题偏多,而6AT车型又太贵。另一方面,现款GS4已经停产在售,正在等待全新一代车型的上市。
领克在去年可谓在口碑、销量上双丰收,不仅各大车评人、媒体对其评价颇高,而且一个新品牌能月销7、8000辆,同样是难得可贵。
但当SUV市场下滑,品牌效应就开始呈现出来了,作为一个偏国产的品牌,领克01很难支撑起15万以上级别的市场。并且车机故障、油耗过高等问题,也让领克01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
又是一辆吉利车型,作为去年自主品牌销量王的吉利,在今年可谓是遭到了重创,而远景S1只是其销量全面下滑的一个缩影。
虽然定位是紧凑型SUV,但远景S1从外观上看就是一台强行拔高的SUV。从本质上看,它也确实是过去两厢版帝豪RS的拉皮车型,这也导致其平台老旧,动力羸弱等问题。
很多声音都在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如今车市大环境不好。但根据中汽协数据,8月销量比去年同期只下跌了6.9%。相比这些车型轻则腰斩,动则千倍的下滑,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因此,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出在自己车型或者是品牌身上。